從“山寨式”的創新1.0,多元化擴張的創新2.0,轉型再造的創新3.0,再到技術創業掀起浪潮的創新4.0,中國企業正迎來創新的最好時代。
9月5日,《中國上市公司創新指數報告2019》正式發布。報告列出了創新指數位列前500名的中國上市公司,并對其區域、行業、投資組合收益等作出分析,以期讓大家見微知著,了解創新型企業具有哪些特點,區域和行業是否會對創新趨勢有所影響,以及企業的創新指數與投資收益間是否存在關聯。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郭斌認為,未來五年,中國企業將從“野蠻生長”時代逐漸轉向“創新驅動”時代。隨著宏觀經濟逐漸放緩,以短視的方式獲得增長機會將不再有效,企業需擁有更為長遠的視野,對未來進行投資。而投資未來的本質其實是對企業創新能力的投資。
與現有的企業創新評估方法有別,此次評估突破了過度依賴于專家主觀判斷的以往做法,也不再把焦點僅僅局限于研發和專利活動等,而是將商業模式創新等對企業業績和競爭力產生影響的因素納入考評。
評估選取了2147家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建立了由創新勢力(Innovation Strength)和創新效率(Innovation Efficiency)組成的二維創新指數評估體系。創新勢力主要由企業的研發投入規模、研發人員規模、專利規模,以及平均銷售利潤率決定;創新效率則取決于研發強度、技術效率和商業模式新穎性。
從整體分布上來看,創新型公司存在著明顯的區域集中趨勢。500強中,有206家公司總部位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地。例如,排名第三的中興通訊總部位于深圳,排名第五的紫光股份“落戶”于北京,第30名廣汽集團在廣州“安家”,第45名蘇泊爾、第47名老板電器則坐落于杭州。
與2017年相比,總部在深圳的公司增加了21家,同比增長約50%;在廣州的公司增加了2家,同比增長12%;在北京的公司減少了13家,同比下降17%;在上海的公司減少了6家,同比降低13%;而在杭州的500強企業數量保持不變。
北上廣深杭的創新型公司在行業分布上既有共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區域性的特色與優勢。
大部分入榜企業屬于技術密集型或知識密集型行業。
從各行業企業數量的分布來看,這5個城市的行業排名前兩名均集中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例如,上榜的深圳企業,屬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企業約占1/3。反觀北京公司,約有1/3來自軟件和信息產業,其次才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報告指出,各個城市中企業數目占比最高的行業未必是創新勢力或創新效率最高的行業。
來源:中國上市公司創新指數報告2019
例如,上海市企業數量排名第一的行業為軟件和信息產業,其次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但上海市創新勢力排名前三的行業卻分別為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以及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創新效率排名前三的行業則分別為綜合,通用設備制造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來源:中國上市公司創新指數報告2019
創新指數500強企業的行業分布較2017年也發生了變化。在“中國上市公司創新論壇”上,郭斌表示,在近三年內,中國的轉型升級已然發生。代表著中國創新能力最頂端的公司的轉型升級已經呈現明顯的變動趨勢:它們大量地集中在那些技術密集型、創新驅動型的行業里面。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業位列上榜企業總數的前三甲。盡管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上榜企業總數有所降低,但該行業的平均排名較2017年有所進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發展勢頭最好,實現了上榜企業數量和質量的共同提高。這一結果與此前的“各城市創新型公司的行業分布”也有呼應。
報告的最后對創新指數與投資組合收益間的關聯性進行了分析。需要申明的是,該分析僅出自于學術研究目的,不構成任何對證券市場投資操作的建議。
郭斌認為,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的估值,大趨勢上還是偏重于創新效率,而不是創新勢力。這意味著投資者仍更多地聚焦于對企業成長的估值,而非持續盈利能力的估值。
未來這種投資風格是否會發生變化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目前來看,資本市場用它這樣一種表現,為創新效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背書”,郭斌說到。
附:“2018中國上市公司創新指數5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