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密集部署、各方積極響應,企業主動布局、資本市場熱捧——站上風口的新基建,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的新動能。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新基建數字化、智能化的特征,促使具備硬實力的科技創新企業走上前臺,成為推動新基建的核心力量。如今,以BATH(百度、阿里、騰訊和華為)為代表的科技企業正全面“布陣”,搶占新基建的制高點。
人工智能引領創新潮
近日,人民網研究院發布新基建研究報告《BATH布局新基建,開啟智能經濟新時代》,立足當下科技產業整體發展趨勢,重點解析國內領軍科技企業的新基建布局以及參與新基建的核心能力要素。
報告分別列出了4家企業布局新基建的重點:百度領銜人工智能(AI)新基建,阿里巴巴著重數字新基建,騰訊關注產業互聯網,華為則在5G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報告稱,BATH已成為推動新基建發展特別是產業端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
AI是新基建的關鍵技術。智能化的實現,能夠極大推動降本增效和轉型升級。報告指出,百度提供的AI平臺,成為智能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目前,百度正在打造AI新基建的堅實基礎,包括自主可控的百度大腦、飛槳、百度智能云等AI基礎設施等,全面覆蓋數百項AI基礎能力。此外,百度還通過一系列創新基礎設施,支持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和相關產業發展,助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
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認為,新基建將通過新興科技的快速突破和落地應用,帶動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對于百度而言,我們既是AI基礎設施建設者,也是AI技術及應用創新引領者和推動者。”
阿里數字新基建的核心載體是在亞太地區市場份額第一的阿里云平臺;中層是業務中臺,聚合交易、支付、營銷等能力;上層是天貓、淘寶、聚劃算、菜鳥、盒馬等數字平臺業務。在此基礎上,阿里整合生態內的數字科技資源,向各行各業開放,實現數字科技賦能的目標。
阿里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指出,數字基建將為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消費驅動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等方面提供堅實支撐。同時,數字基建還將成為各地政府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有力抓手。
隨著新基建加速布局,阿里云不斷加強在云計算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日前,阿里云宣布未來3年再投資2000億元,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并在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等數字經濟發達地區重點布局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產業互聯網表現亮眼
產業互聯網與新基建不可分割。防疫期間,不少行業和企業加速數字化,在線娛樂、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生鮮電商等快速增長。在此背景下,商業服務創新和模式加快遷移,數字化進程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
在此過程中,騰訊通過“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逐漸成為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數字化助手”。騰訊云整合騰訊技術、支付、社交等能力,給金融、醫療、教育、交通等行業提供數字化方案。防疫期間,騰訊在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領域開辟數字經濟新戰場,表現亮眼。
日前,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產業基地項目在上海松江開工,這一預估投資超過450億元的超算中心,將成為長三角最大、全國前三的人工智能超算樞紐。預計2021年底陸續投入使用,將承擔各種大規模AI算法計算、機器學習、圖像處理、科學計算和工程計算任務。
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表示,新基建將激發新一代年輕人的聰明才智,產業互聯網注定會為“數字原住民”帶來夢想的舞臺,數字世界是一個等待全球年輕人共同建設的新家園。
在5G領域,華為占據主導地位。5G基建、物聯網、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云計算、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典型領域,基本與華為直接或間接相關。
其中,華為依托5G基站這一新型基礎設施,將自身“全聯接”到政府、企業、社會,通過萬物互聯,引領5G商用,按下經濟發展的“加速鍵”。面向未來,華為通過5G聯接的流量和云計算能力,提升新基建帶來的發展動能。
打造云生態“朋友圈”
報告提出,以BATH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爭相投入布局新基建,不僅為新基建帶來充沛的資金,在技術、人才等領域也更具有優勢。要讓新基建發揮經濟增長新引擎的作用,科技企業在布局核心技術、落地場景、產業生態、服務能力方面缺一不可。
在技術方面,新基建發展一定要有技術實力,特別是自主可控的底層核心技術,這對于新基建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在場景方面,新基建是社會生產或居民生活依賴的基礎設施,一定要有相關應用場景。對此,BATH正立足自身優勢,進行廣泛的場景布局和開拓。例如,阿里在零售、消費、金融、制造和物流等電商相關領域,阿里云、阿里釘釘等業務在城市服務、醫療健康、文化娛樂等行業均有廣泛布局。
在生態方面,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周期長、回報慢,涉及產業鏈較長。目前新基建領域的相關企業均強調開放模式,壯大各自的“朋友圈”,與生態伙伴一起共建共享。
在能力方面,新基建既要依靠企業級服務能力,幫助產業實現數字化升級,也要為海量的個人用戶服務,對社會民生產生深遠影響,只有具備企業端和用戶端“兩棲能力”的企業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