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戴威在ofo公司開了一場全員大會,他聲稱:“ofo不會倒閉,其他都有可能。”
但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街上那些曾經閃閃發光的小黃車,不知道什么時候起被棄置路邊,或破敗,或消失,無人問津。
ofo提早進入了寒冬。
三年前,那年是戴威的本命年。他發布了一封公開信,最振聾發聵的是結尾的那句話:“100多年來,有很多北大人改變北大,也改變了世界,這次輪到你了!”
他沒有辜負時代的風口,依靠他的產品在兩年內完成了8輪的融資,成為業內的獨角獸。根據艾瑞數據顯示,2017年7月,ofo月度活躍用戶增長至6649.2萬,排名行業第一,領先摩拜400多萬人。
誰都不知道,第一粒塵埃是什么時候掉到了ofo的身上,而如今我們再看時,它已然是灰頭土臉,面目難辨。
有人說,是滴滴的到來改變戴威的命運。
在經過E輪融資后,滴滴成為了除ofo管理層外的第一大股東。
在一開始,它們也有過一段琴瑟和鳴的蜜月期,滴滴不僅用強大資源給ofo帶來了莫大的信心,還許諾要拉來軟銀16億~18億美元的投資——這筆金額超過ofo之前所有的融資之和。
信心爆棚的戴威加速了布局海外市場,在2017年,ofo揚帆遠洋,開啟征途。
ofo激進的腳步邁開了,但軟銀的投資卻遲遲沒有出現。
根據AI財經社的調查報道,一直奔波忙碌著海外市場的戴威被“架空”了,等他回頭一看,發現國內業務、市場運營已然被滴滴的高管所掌控。
滴滴想要控制權,從大學時代一手創建起ofo的戴威當然不爽,于是,傳言在2017年冬天,戴威“先斬后奏”地把滴滴派駐ofo的高管驅逐出局,甚至于, “一個多次被報道的場景是,戴威沖著電話那頭發怒:‘滴滴的人都給我離開ofo!’”
滴滴和ofo的合作就此破滅。
但海外市場消耗了ofo大筆的資金,欠了很多外債。2017年7月起,ofo的融資悄悄停滯了。
2017年底,共享單車競爭趨向白熱化,各個品牌的賬上都是巨額的虧損,小一些的品牌紛紛破產,而大品牌及其背后的巨頭們則加緊謀求變局。摩拜和ofo的投資人力推合并,但是,合并的方案上寫著滴滴將成為合并后公司的控制者。
這一次,戴威拒絕了資本,并在公開場合喊話,資本要尊重創業者的理想。
合并破碎后,戴威的境遇變得更加尷尬,阿里轉身投向了哈羅,滴滴迅速扶持青桔單車,朱嘯虎賣掉了ofo所有的股份。
當胡瑋煒選擇將助推的資本還回去時,戴威則開始了漫漫的自救之路。
如果單純做一個結局導向推論,一時瑜亮的ofo和摩拜,其命運走到今天這樣的終局,顯然與創始人的性格還是有著非常簡單而直白的關聯。
胡瑋煒作為記者在傳統媒體里跑了十年新聞,不論從職業習慣還是商場歷練,都比小了她幾乎一輪的戴威要更加成熟和豁達——或許還有其身為女性更為柔韌和婉轉的天性使然。
而戴威,則更符合一個從學生會主席身份走出來的青年創業者,青春、朝氣、驕傲、野心勃勃且使命感強盛,一如ofo明艷而肆意的黃色。
曾經的競爭對手已經離開戰場,而戴威仍然選擇繼續戰斗。
“目前的狀況堪比電影《至暗時刻》中丘吉爾和二戰時的英國。”戴威這樣描述公司的處境,“如果你們不想戰斗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
此時,無論是摩拜還是哈羅,背后都有著強大的后臺,而孤立無援的戴威,發現難以靠用戶騎行獲取利潤時,只能開始售賣車身廣告,取消了20個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動……
但《財新周刊》報道,截至5月中旬,ofo對供應商欠款12億元左右,城市運維欠款近3億元,賬面可動用現金不足5億元,戴威的自救失敗了。
即便是在全世界都開始準備為ofo唱起挽歌時,他仍然高昂著自己的頭,這看上去也許很蠢,也許是創始人因為不愿承認失敗的負隅頑抗,客觀而言也許造成了更大的資源浪費。
深處至暗時刻的丘吉爾曾說,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并非終結,唯有前進的勇氣長存。
對于丘吉爾來說,他的勇氣是沒有選擇看似保守實則懦弱的決定,帶領英國走向了勝利;而對于戴威來說,他的勇氣是拒絕控制,做自己的掌權者,他從不愿意把書寫命運的權力交給他人,即便只是一個結局。
ofo是否能走出黑暗,或許戴威是它最大的敵人,或許時間是它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