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前端的垃圾分類來說,目前已經出現的上門代收垃圾小程序、APP最為熱門。于立峰認為,上門代收垃圾的需求是有的,比如人們可能不知道怎么進行垃圾分類,或者產生的垃圾量比較大,希望交給第三方機構去代收垃圾,但這是否能成為一種獨立的商業模式仍然很難說。
近日,垃圾分類話題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熱議。當有些人為如何正確地丟垃圾而焦頭爛額時,另一些人卻提前嗅到創業商機。上門代收垃圾服務開始出現,分類垃圾桶、垃圾粉碎器等產品也成為電商平臺上的熱銷品。
同時,記者注意到,在二手手機回收、再生資源回收、電子產品回收等細分領域,早有閃回收、閑豆回收、愛回收等公司出現,并獲得順為資本、中美綠色基金、晨興資本等的投資。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逐步實施,產業鏈背后將涌現怎樣的創業機會?投資機構將如何布局?
上門代收垃圾可持續性需驗證
“原來面向工業領域的垃圾分類處理,已經有一些比較成熟的上市公司出現。現在面向C端的垃圾分類才剛剛開始,產業格局還沒有確定下來,對創業公司來說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源星資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說。
他表示,其實垃圾的后端處理技術本身并沒有太大困難,技術早就有了,許多資本也布局在后端公司中。主要是前端的分類、運輸、轉運方面需要完善,以此降低二次分揀的成本。
就前端的垃圾分類來說,目前已經出現的上門代收垃圾小程序、APP最為熱門。于立峰認為,上門代收垃圾的需求是有的,比如人們可能不知道怎么進行垃圾分類,或者產生的垃圾量比較大,希望交給第三方機構去代收垃圾,但這是否能成為一種獨立的商業模式仍然很難說。
“在垃圾分類比較成熟的歐美國家,也沒有上門收取垃圾的公司出現,政府最終還是希望民眾形成垃圾分類的自覺行為。”于立峰說。在產業鏈后端的垃圾轉運、帶有技術含量的垃圾處理等方面,可能更有商業價值可挖掘。
青域基金合伙人牟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目前市場上確實出現了一些輕資產的團隊進社區做垃圾分類方面的服務,比如教居民如何垃圾分類等。現在垃圾分類的導入期,政府以承擔一定補貼費用的方式,讓這些公司活下來。但長遠來看,公司不可能一直靠補貼活著。過了導入期之后,還是要考慮公司的商業模型是什么,最終還是要回到垃圾處置的鏈條上看價值如何去分配。
“我們的受資企業中,也有垃圾處置鏈條上的企業,他們在嘗試往前端做部署,鎖定垃圾原料的來源。但如果把前端的垃圾分類服務作為獨立的公司去投資,我覺得在持續性上是難以論證的,這不太符合VC投資的價值判斷。”她說。
牟穎同時提到,在歐洲的一些超市門口有可以自動識別飲料瓶的機器,當消費者投入飲料瓶后,會得到相應的超市代金券。對機器持有者來說,可以通過飲料瓶的回收,形成價值鏈條的閉環。“類似這樣可以識別飲料瓶或者其它特殊材質物料的垃圾分類裝備,可能更具有投資價值,但目前市場上沒有看到太多做類似嘗試的團隊。”她說。
廚余垃圾和廢紙處理企業利好更多
垃圾分類政策實施后,處理哪類垃圾的企業發展空間更大?中美綠色基金負責環保項目投資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從量上說可以重點關注濕垃圾。
由于中國的國情,在居民產生的垃圾中濕垃圾占比最大。濕垃圾熱值較低,未分類前與干垃圾混在一起被填埋和焚燒,不僅對環境有進一步的污染,經濟賬也不太算得過來。厭氧發酵是處置濕垃圾(廚余)較為有效的方法,集中式以及分布式的發酵裝置值得關注,但這一塊政府補貼較為重要。
于立峰也表示,過去的家庭廚余垃圾沒有進行分類處理,如果集中處理時再二次分類,成本會比較高。現在前端分類、轉運成體系后,有助于后端處理提高效率,原料供應也有所保障,相關企業可以通過技術把廚余垃圾變成有機肥料來獲取收益。
“從價值來說,可以關注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廢鋼、廢紙、廢塑料、廢輪胎等。與居民相關的可回收垃圾里,廢紙的量是最多的。”上述中美綠色基金投資人說。
一方面中國電商的發展對包裝紙的需求越發旺盛,另一方面國外廢紙進口獲批越來越少,廢紙的缺口在短期內一直存在,這些都有利于國廢回收體系的建立。同時相比于廢舊電子產品等,廢紙的產生具有高頻剛需的特點,所以針對廢紙的創業興起得比較早。
2015年前后誕生過一批主攻C端市場的互聯網+回收企業,模式基本都是做一個APP然后預約上門回收。但是C端的產廢頻率不固定、量小、質量差,導致線下運營成本過高,所以基本都沒有持續下去。
中美綠色基金所投資的閑豆目前主攻B端市場,較好的避免了之前C端的問題。同時隨著業務的發展,依托B端客戶,閑豆逐漸構建了城市的回收網絡,也慢慢具備了服務C端的能力。閑豆也正在開展與小區物業合作,共同幫助小區實現垃圾分類。(21世紀經濟報道 申俊涵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