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2019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紫光展銳展出了5G多模芯片以及毫米波終端射頻模組、毫米波終端原型機、相控陣天線等一系列成果,表現出了這家國內芯片企業的深厚實力。
展會期間,紫光展銳中央研究院副總裁潘振崗在接受飛象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技術研發、原型機測試還是產品商用,紫光展銳與5G的商用進展是完全合拍的。“在5G時代,我們的定位是向市場提供差異化、高價值的解決方案,作為賦能者,支持各行各業的5G應用發展。”潘振崗說。
與5G商用節奏同步
早在2014年年底,紫光展銳就組建了自己的5G研發團隊,開始圍繞一些核心技術進行研發。2016年,5G的標準研發和測試、商用出現了加速的跡象,于是紫光展銳在2017年成立了面向具體芯片產品的研發團隊,所開發出的原型設備也都參加了工信部組織的各項外場測試工作。“我們的研發進度與5G商用進展是完全合拍的,而且從一開始就兼顧到了NSA、SA兩種組網模式。”潘振崗說。
2019年2月,紫光展銳發布了首款5G多模基帶芯片春藤510,隨后在IMT-2020(5G)推進組組織的中國5G增強技術研發試驗中,全面完成了基于3GPP R15標準的5G SA和NSA兩種模式下的室內測試,充分驗證了這款芯片的技術成熟度。潘振崗表示,外場測試以及多廠商、多頻段下的互操作測試也將迅速展開。
至于外界非常關注的5G終端SoC芯片,并且部分媒體以是否有SoC芯片來評判技術競爭力的想象,潘振崗表示他們搞混了技術能力與產品定義兩個概念。目前各終端芯片公司都具備SoC的技術能力,是否推出及什么時候推出SoC芯片這個具體產品形態是各家公司根據自己對市場發展判斷給出的。
我國確立的是以SA組網模式為主的5G商用化發展路線,按照紫光展銳對SA組網模式當前的成熟度及未來發展路徑的理解,明年才是5G智能終端市場起飛的時間窗,紫光展銳肯定會在第一時間推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按照計劃,紫光展銳會在2020年推出5G SoC產品。”潘振崗說。
為行業應用賦能
由于春藤510芯片在5G標準確定之前就啟動了研發,因此在設計之初就預留了部分靈活處理能力來應對可能的標準改動。現在,這部分靈活處理能力可以釋放出來,匹配部分行業的特殊技術需求,為各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賦能。目前紫光展銳及其合作伙伴正在這款芯片的基礎上開發各種產品,包括5G CPE、5G物聯網模組等,預計2019年底就會對外發布。
“春藤510可以根據不同行業的需求再行調整,能夠充分滿足各行各業對5G芯片解決方案的個性化需求。”潘振崗說。
滿足各行業的個性化需求,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潘振崗重點談了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行業應用的應用場景、商業模式與傳統消費領域差距大。如芯片要求工作在大的溫度范圍,長生命周期下的一致性。再如行業用戶對新ICT方案的導入周期也比較長,動輒幾年,一般芯片企業根本無力承受。二是垂直行業總量很大,但行業分散,要求各異。沒有一個單一行業的體量可以對比現在的消費行業。三是行業用戶對通信的理解與通信行業不同,通常需要在摸索中弄清楚需求并逐步完善方案,通信行業的習慣則是先明確需求,然后啟動技術預研、標準制定、產品開發、測試、商用等,雙方在工作思路上需要相互適應。四是很多行業存在非技術性壁壘,基于5G推進數字化轉型時,必須解決跨界的行業規范、管理體系等變革問題。
“開拓行業用戶市場,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與行業用戶一起逐步摸清真正的需求點,然后推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潘振崗說。
毫米波加快推進
在本屆通信展上,很多廠商都展出了自己的5G毫米波通信技術。紫光展銳也帶來了自家的5G毫米波原型樣機,并在會場上與Keysight聯合演示了基于26GHz頻段的毫米波上行和下行物理鏈路,為下一步毫米波芯片產品研發測試打下了堅實基礎。紫光展銳的5G毫米波原型樣機主要包含基帶、中頻、射頻前端和相控陣部分,采用準芯片級架構,具備多元可重配置能力的高性能硬件平臺,集成多核處理器、高速信號處理FPGA陣列、大規模天線陣列射頻模組,支持26GHz/39GHz頻段等,可以滿足5G NR多場景下對大帶寬、高頻率、高速率及多MIMO的驗證需求。
潘振崗表示,毫米波更適合高速率、低時延、低速移動場景,比如工業物聯網應用等。不過毫米波通信存在可靠性的問題,距離稍遠、有遮擋就可能影響傳輸質量。“只要有明確的需求,這些技術問題都會慢慢得到解決,并且其應用場景也會得到擴展。但目前大范圍覆蓋還是要靠Sub-6G低頻段技術。”潘振崗說。
國際上,美國在毫米波通信技術上有優勢,特別是在高頻電子器件領域。同時考慮到他們在頻譜使用策略上的情況,美國在5G商用化過程中是毫米波技術先行的。隨著當前國際經貿環境的進一步復雜多變,毫米波技術領域是否因為一些短板而導致我國的5G商用化進程受影響引起大家的關注。潘振崗認為這對國內5G產業的發展影響有限,因為毫米波目前并不針對移動場景,美國是用來代替有線網絡提供寬帶服務的,而我國正在探索的工業互聯網領域,離市場成熟還有一點時間。“當前5G的主戰場還是應對移動場景下的數據應用爆發,Sub-6G技術的成熟是第一位的。”潘振崗說。
雖然國內毫米波技術積累存在不足,但是只要有充足的驅動力,中國通信廠商是可以快速跟上來,紫光展銳及國內友商此次展出的毫米波系統就是非常好的證明。潘振崗認為,在過往很多年全球化合作背景下,除毫米波之外,通信行業在不少材料、關鍵電子器件、軟件工具等領域都是要依賴美國,這個問題在一段時間內會一直存在。“中國通信產業要做的是繼續努力,踏實前行,取得的每一步進展都是話語權提升的基礎。”潘振崗說。
11月1日,國內三大運營商宣布正式推出5G商用服務,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率先實現5G商用的少數國家之一,這是國內通信產業多年努力換來的成果。面向未來,潘振崗認為5G個人業務的發展會比較順利,畢竟電信行業已經有多年的經驗,但是在拓展行業應用方面可能會遇到不少挑戰。“通信廠商和運營商的經驗都不多,可能會遇到不少波折。”潘振崗說。
比如行業客戶的要求與個人消費者的要求完全不一樣,從應用、業務流程、計費方式、商業模式到終端設備的規格、采購和使用模式等,運營商和通信廠商都要逐漸去適應。潘振崗表示,紫光展銳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也做好了一切準備。
“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紫光展銳在未來市場上始終占據一席之地,以差異化和高價值的解決方案賦能各行各業,并在此過程中走出一條健康、可持續的成長曲線。”潘振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