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天下)全球貿易“壓力測試”開啟 各國誰能勝出?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 李曉喻)正值全球經濟多事之秋,不少貿易大國進出口數據跌聲一片。分析人士稱,全球貿易“壓力測試”已經開始。
在中國,7月進出口總額以人民幣計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降幅達9.2%,進口降幅為6.9%。在中國前幾大貿易伙伴中,前7個月唯有東盟與中國貿易額繼續保持增長。
(資料圖片)
日本7月出口額較去年同期下降0.3%,系2021年2月以來首次同比下滑;進口同比下降13.5%,創下2020年9月以來最大降幅。7月,日本貿易逆差高達787億日元,而6月為順差430億日元。
作為全球經貿“金絲雀”,韓國7月出口額同比縮水16.5%,連續10個月下降。分區域看,韓國對美國、歐洲、中國、東盟等主要地區的出口普遍減少。從早期數據看,8月出口頹勢也未有明顯改觀,前20天的日均出口同比下降10.7%。
德國6月對非歐盟國家出口額為598億歐元,環比下降1.1%;進口額為526億歐元,環比下降3.7%。有分析指,三年多來,德國出口行業“從未像現在這樣糟糕”,外貿不再是德國經濟增長的堅實支撐,反而成為阻礙因素。
貿易大國集體遇冷,主要緣于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疲軟,海外需求整體低迷。
據世界銀行6月發布的報告,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為2.1%,較1月預測上調0.4個百分點,但仍低于2022年的3.1%。除個別經濟體外,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整體增長乏力,仍處于不穩定狀態。世界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英德米特·吉爾直言,“世界經濟正處于險境”。
美國一再推行“去風險化”政策也使正常貿易往來受阻。如韓國出口主力產品芯片近期出口額顯著縮水,就和芯片市場在美國“脫鉤斷鏈”策略下不景氣直接相關。
外需疲弱對各主要經濟體而言,無異于一場“壓力測試”,會進一步拉開各國貿易實力差距。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在全球經貿整體不景氣情況下,能脫穎而出者才是真正有競爭力的貿易強國。
他表示,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尤其重要的是代表技術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增長狀況和全球份額。考慮到中國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近期出口增長迅猛,中國外貿前景可期。
在梅新育看來,今年中國出口增速可能較往年相比下降,但占全球市場份額仍可保持穩定,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提升。(完)